一年之计在于春,山东省种子有限公司各类优秀大葱品种热销中!!!

粮棉油类
白菜类
甘蓝类
根菜类
绿叶类
葱蒜类
茄果类
瓜类
豆类
其它蔬菜类
牧草类
机械类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让农产品不再“卖难买贵”(2019-3-9 8:28:15)


     农产品是乡村的主要产出,是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但农产品在现实中却存在一方面农民“卖得难”、另一方面市民又“买得贵”的问题,这成为当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突出症结。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县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支持产地建设农产品贮藏保鲜、分级包装等设施,鼓励企业在县乡和具备条件的村建立物流配送网点。”这对构建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破解“菜贱伤农、菜贵伤民”难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我国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存在“重城镇、轻乡村”“重销地、轻产地”的问题,导致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卖难买贵”问题突出
  农产品流通作为农民生产和市民消费的中间环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当前的农产品流通领域,农民“卖得难”、市民“买得贵”问题仍较为突出。
  流通体系建设总体滞后。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和农村生产消费能力较低的制约,一直以来,我国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始终存在“重城镇、轻乡村”“重销地、轻产地”的问题,导致乡村商品特别是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整体发展迟缓,造成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平衡。从全国来看,东部和中西部市场建设水平差距明显;从产地和销地来看,多年来社会资本和财政投入多集中于城市销地市场,产地市场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设施简陋、功能单一等问题日益凸显,与销地市场相比明显处于弱势,是当前乡村流通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流通基础设施仍有较大差距。一是产地初加工设施普遍缺乏。当前大多数农产品依然以原始形态直接进入流通,不符合消费者最终需求标准,导致农产品田头收购价与零售价之间的价差不断扩大。其原因在于,清洗、分等分级、预冷、初加工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导致本应在田头和产地开展的工序未能进行,从而难以实现由初级农产品到商品的顺利转变,降低了农户在产业链中的价值分享比重。二是仓储、周转场地等设施匮乏,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品质保障与流通效率。部分批发市场初建时前瞻性不够,在规模、设施、功能设计等方面无法满足后期发展需求,土地审批等限制使得再扩张受限。三是冷链物流设施存在结构性短缺,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冷链仓储、冷链运输车等设施不足,影响农产品品质与货架期。
  流通渠道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涉及多部门和单位,名义上各部门齐抓共管,但由于职能分工不明确,客观上造成政出多门、连接断档等问题,难以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动与协同机制。行政管理体制的横向多头交叉重复管理也影响了市场纵向流通体系的健康发展,既增加管理成本,也造成责任主体不明,资源无法共享。目前,到乡村一级,农业、商务、供销、邮政等分别建设了各自的流通网络体系,在乡村流通中存在功能雷同、重复建设、自成体系等问题,导致中央针对农产品流通出台的政策在基层难以落实,政策资金投向分散,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双向通道难以打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最终导致行政管理效能与市场经营效率的双重损失。
  流通主体实力偏弱,专业人才严重匮乏。虽然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营销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但总体来看销售渠道单一,营销能力较弱,特别是在人才、经验、物流等方面存在障碍。同时,长期以来,由于管理部门更偏重于农业生产和科技领域的政策研究和人才培育,对流通领域的研究储备不足,专项课题和培训计划较少且不连贯,导致乡村流通领域研究缺乏系统性、深入性和及时性,难以适应新时代城乡流通的发展需求,导致了农业经营管理、市场分析等领域专业人才总体匮乏。
  构建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是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的关键措施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一跃”,也日益成为电商、仓储、物流等现代产业的重要发力点
  新形势下,农产品流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但对于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基础性作用,也日益成为电商、仓储、物流等现代产业的重要发力点。因此,我们应进一步重视农产品流通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针对上述问题做好相关工作。
  提高认识,做好乡村流通顶层设计。一是制订《全国乡村流通发展规划(2020-2025)》。理清目前乡村流通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瞄准“十四五”,明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确定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制定扶持政策和推进措施。二是构建乡村流通协调体制机制。针对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分段式”管理模式,亟须建立健全“链条式”管理模式,建议成立国家乡村流通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农村部,负责日常协调工作。三是进一步明确农产品批发市场尤其是产地市场的公益性定位,当前农产品批发市场仍是农产流通的主渠道,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利于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增加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福利。
  聚焦难点,构建新型乡村流通体系。一是实施“田头市场”推进工程。农产品田头市场是我国农产品流通中的短板,是农产品销售的“最初一公里”,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规模适当、设施完善、特色鲜明、运行规范的田头市场是当务之急。田头市场选址要遵循交易有基础、区位有优势、品牌有影响的原则,政府财政投资建设,引进社会资本参与运营,实现“田间就是车间,仓库就是冷库,一脚油门到终端”。二是开展“乡镇农产品流通服务综合体”试点示范。针对县域特色农产品,可以将乡镇作为基本单元,建设与之匹配的农产品流通服务综合体,完成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冷藏、仓储、质检等,形成县域农产品对外销售的窗口。前期可开展100个“示范镇”试点建设。
  强化主体,实施乡村流通人才计划。一是做大做强乡村流通市场主体。积极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主体,支持其联合建设生产基地,培育品牌,扩大规模,促其通过产销联盟、产销协会等组织,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二是实施乡村流通人才培育工程。统筹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等培育工程,启动实施乡村流通人才培育提升计划,造就一批懂管理、会经营、能吃苦的复合型乡村流通人才,力争到“十三五”末,培养专业人才100万人。三是壮大乡村流通中介力量。不断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支持引导农民设立农村经纪合作社、农村经纪公司等组织,形成有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业流通人才发展壮大提供支撑。
  对接产销,加强乡村流通信息服务。一是大力开展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研究建立国家农产品产销信息平台,构建农产品产销大数据,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指导生产、匹配消费、衔接流通。二是加快建设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以工业化理念管理农产品物流,持续加大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投入,推动产地初加工、冷库冷藏车、鲜活农产品产量与体积的相互配套,延长鲜活农产品货架期;利用国家农产品产销信息平台,衔接相关交通运输信息系统,开展“车货配”撮合的数据挖掘和应用。三是积极鼓励产销对接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农产品销售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探索“互联网+”的流通新模式,鼓励农产品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加快销地批发市场在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外埠基地。
  山东拥有庞大的农产品数量、优良的农产品质量,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健全具有齐鲁底蕴、标杆示范意义的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
  山东省作为农业生产大省、农产品消费大省和农产品贸易大省,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庞大的农产品数量和优良的农产品质量。至2018年,山东省农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一,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拥有9600个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9.2万个农民合作社、5.5万个家庭农场、20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农产品市场流通主力军、生力军的地位更加强化。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在全国是出经验、出典型、出模式的地方,如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面对新时代新使命,山东省迫切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机遇、贡献智慧,创新农产品流通体制、机制、模式,建立健全具有齐鲁底蕴、标杆示范意义的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应以“功成不必在我”的使命感与责任担当,脚踏实地扎实推进。
  做好调查研究,摸清家底。山东农业发展好、变化快,尤其是农产品市场流通领域,行情可谓瞬息万变,必须做好跟进调查,掌握动态情况,让家底了然于心。只有现状清楚了,才能分析问题,寻求思路和对策。考虑到农产品流通工作的科学性与复杂性,在进行调研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增强调研能力,并引导更多政府部门和企业关注农产品流通的发展情况。
  坚持因地制宜,研制山东方案。山东农产品流通和其它省份相比,既有共性的因素,也有个性的差异,一定要立足自身省情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全系统、全要素、全过程出发,依靠全省人民的聪明才智,探索出饱含齐鲁人文、充满山东特色的农产品流通方案,“越是山东的,越是全国的”。
  加大扶持力度,做好典型引路。山东作为经济大省,要拿出真金白银,将扶持农产品流通作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举措,切实强化财政支持力度,放大财政投入的乘数效应,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保持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合理波动,破解“菜贱伤农、菜贵伤民”难题。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物联网技术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农业农村部全产业链蔬菜信息分析预警团队首席分析师)

 

引自:农村大众


版权所有 ◎ 山东省种子有限公司 鲁ICP备09031219号 技术支持:种子信息网 登录管理 总访问人数:1278751